分享一則癌症病人死亡的故事,故事的重點在解剖大體時發現死者並沒有癌症。

這位病患曾經診斷出癌症,如今在身體完全康復的情況下離世。

這則真實故事記載在《啟動你的內在療癒力》裡面,這本書的原文直譯是《你就是你的安慰劑》。

如果死者沒有癌症,代表他的死因不是癌症,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他離開人世的?

在他停止心跳和呼吸之前,他的主治大夫告訴他所剩日子不多,他的妻子和家人都對他即將離開人世做好心理準備。

在他死亡之前,環境預言他的死亡,連他自己都接受了周圍的磁場。

 

聽過執行死刑的一種另類方式,只是讓犯人聽水滴聲,在犯人的手上血管被劃開之後。

真相是沒有劃開血管,只是輕微割破表皮。

犯人認定自己將死,也在研判血液流到一定程度後斷氣。

安慰劑比較普及的說法是心理作用,是一種安全感,是一種由神經傳導所經營的正向傳輸。

安慰劑就是一種暗示,是肯定的暗示,是好轉的暗示,是康復的暗示。

可是有安慰劑就有所謂的反安慰劑,也就是否定的暗示、死亡的暗示、不會好的暗示。

 

身體可以接受各種暗示,我們怎麼想,身體就怎麼接收。

我們怎麼想既然這麼關鍵,我們怎麼相信就更是關鍵,因此最應該被檢視的是相信的骨架,畢竟相信可以是輕信,也可能深信不疑。

根據所有關於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正念效應研究,信念可以經營成身體內的龐大力量,我們可以把信念經營成實際存在的優勢循環。

當情感轉成愛,在人格成熟或不成熟之間,愛可以被經營成不同程度的情慾,概略的說法是愛存在不同的層級。

相信和愛異曲同工,可以經過雕琢而更細緻,可以經過淬煉而更紮實。

至於主導雕琢和淬鍊的歷程,就回到成熟的精進,有深思熟慮的養成,有越挫越勇的磨練。

 

相信的基礎是思考,思考的養成靠閱讀和學習,正念的形成必然經過思考的不斷演練。

當學習與思考都不存在了,就不會有所謂的相信,只有單調的聽信。

網路和手機的便利提供了資訊的多元與豐富性,就在便利的需求中,人們普遍降低思考的欲求和深度,人們的行為在時間的壓縮中稀釋成淺層接收訊息的模式。

人們的價值系統中依然有所謂的相信,只要接收就轉成相信,只要看過聽過就誤以為是真相。

真相不再是真相,相信的事情可能是最終完全不相信的事情。

我們交給價值系統的一旦是虛假的相信,誤判情勢是必然的結果,耽誤生命可能是無法挽回的結果。

 

話題必須回到那位沒有癌症的「癌症病人」,他的相信終結了自己的生命。

這就是認定,很強烈的暗示,非常篤定的告訴自己生命的走向。

要如何解讀這位病人身上的療癒系統呢?他體內的呈現就是一種反安慰劑效應。

邁向健康無病痛的路上,如果處處都有路障,最普遍的路障就是誤導相信的教育體系,這些錯誤的相信在現代人身上創造出可怕的反安慰劑現象。

最值得你我深思的,病是一種認定,生病是認定自己生病,病不會好是認定自己不會好。

從相信、暗示到認定,這一段思考軌跡正是人生的關鍵考題,最終的呈現一定可以反推到前面的相信。

 

閱讀過本文的你,有機會走進醫院大廳,或者想像自己站立在醫院大廳。

反安慰劑現象,是否一清二楚的展現在你眼前?

所有認定有病的人都先相信了什麼?他們都不相信的是什麼?

 

(沒有治不好的病,只有治不好的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