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人視煮熟的食物為最正常的食物,一般人視廚餘的垃圾分類為進步的環保措施。

吃熟食沒問題,身體能適應,唯獨熟食為身體所製造的廚餘效應被刻意忽視了。

這是不願意面對真相的鴕鳥心態,類似不願意認錯的苟且心態。

看到廚房的廚餘,看到垃圾收集區的廚餘,唯獨就看不到身體裡面的廚餘。

有趣的是,我們的確看不到身體裡面的廚餘,可是我們應該合理研判身體裡面囤積了廚餘。

因為身體就在皮膚表面呈現出廚餘的痕跡,暗沉和斑塊是一種,身體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是一種。

 

熟食已經是人類食物的常態,我們從需求面看到熟食的美好,我們也從滿足面看到熟食的不可或缺。

熟食的發展記錄了人類的慾望軌跡,也記錄了人類不服輸的軌跡。

深入熟食的發展,看到成就的展現,看到卓越的創意,也看到遠離自然的趨勢。

趨勢背後的力量是需求,民生與消費的需求創造出廚房空間無止境的創作力。

藥物的發展軌跡如出一轍,先有需求,後有滿足,接下來才是無止境的競逐。

在完全看不到剎車痕跡的道路中,操控方向盤的人類自然無視於加足油門可能製造的傷害。

 

結合食物與藥物的發展路徑,我們有必要重新定義需求,我們多少可以體會被創造出來的需求,我們多少知道需求很有可能是假的。

審視自己的需求並不容易,但是從大自然的藍圖中就可以比對需求的真偽,只要回顧學生時代生物課本中所提示的食物鏈。

食物鏈的劇本就在日本蘋果爺爺的故事中,自然農法的力量就是大自然中無所不在的食物鏈。

除了作物外,參與食物鏈的不外細菌、昆蟲、動物,版圖則不限於陸地,空中飛的以及海中游的都存在大自然的食物鏈。

在食物鏈的原始版圖中沒有瓦斯也沒有電,沒有添加物,也沒有調味劑。

動物的排泄物也進入食物鏈,成為細菌與植物必要的生命補給。

 

比較嚴謹的垃圾分類出現了熟食與生食的區分,這是一種微生物教育,也是養生的提示。

原來熟食與生食各有不同的微生物版圖,可以區分成大自然的原始食物鏈和人類所獨創的熟食食物鏈。

熟食食物鏈,這個名稱嚴格說有點牽強,真正版圖就在人類的腸道中,那是細菌和腐敗食物之間糾纏不清的需求。

想像腸道內的廚餘盛況,有過境的,有最終囤積下來的,反應在八成以上現代人的腸道生態。

這是脫離大自然食物鏈的生態,這是人類營造病痛的基礎生態。

享受美食沒有問題,沉醉在文明的庇蔭中也不是什麼大問題,可是持續腐敗的腸道廚餘版圖造成健康的問題。

 

吃熟食罪大惡極嗎?千萬不要以二元思考來為熟食下結論。

肝臟和胰臟願意協助處理熟食是大前提,我們所必須建立的視野是如何不讓廚餘存在腸道中,如何不讓廚餘的善後加諸身體的負擔。

降低熟食量可以是一種思考,唯獨食量不容易定義,身體不以量來定義負擔,身體以時間軸來經營平衡。

加入時間因素後,身體經營能量平衡就屬於四度空間的範疇,把時間歸還給身體是養生大方向,也就是讓身體當家。

讓身體不囤積廚餘是終極目標,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是讓身體不囤積宿便。

區隔廚房和垃圾處理場的廚餘,身體所囤積的廚餘由於腸道環境的特殊性,形成影響現代人健康的宿便。

 

熟食議題留給我們練習斷食的機會,宿便議題留給我們愛自己的全新思路。

 

(食物鏈的組成份子也許低等,但不代表它們低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