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座中出現一位國一的小男生,由父母親陪同前來,他在上課過程除了回應還提問,提問的內容和時機是否恰當不是重點,他的勇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。提問夾帶著榮辱是很普遍的現象,因為我們的內心因分別而比較,因為我們擔心程度不足被旁人識破,因為我們並不是真正想為問題找到答案。問題的背後有思考,因思考研判而出現疑惑,因困境而必須突破,思考的背後有學習和進步的動機。

 

想起嬰幼兒學走路的勇氣,對於摔傷沒有概念,對於失敗沒有想像,只有不停的努力和嘗試。成年後的障礙來自於認知和經驗,透過恐懼或難堪的解讀,前方的道路處處都是自己所架設的路障,有一種路障是勒令自己不准思考的警示。不再思考就不再需要吸收新知,不再思考就不需要閱讀。國一的小男生送來一些啟示,現場的大人可以繼續旁觀,也值得深入反思:大人多了什麼?又少了什麼?

 

在同一場講座和學員分享做夢奇觀,針對前一天想不起來的人名,經由一晚的好夢之後,在隔天的某一刻,昨天的思考困境頓時破解。作夢在人的生命旅途就是一種思考的表現,大腦是如何協助把清醒時候的困境排除的,人體是如何維持學習、思考與記憶串連的,為何作夢是生命很重要的一環,因為它強化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。回到現實生活,我們居然連作夢都不敢了,我們把思考的能力擱置了,我們把老天爺交給自己的權利給放棄了。

 

我沒有區分學員程度的意圖,可是因為課程內容必須經過思考,學員很自然在課程的主幹兩旁選擇自己的位置,這不是程度的分別,是意向的落點。思考的課程必須提出思考後的問題,思考後的問題不同於不經思考的反應式問題,這些問題不是不能問,是經過思考之後的問法會不一樣。十多年下來,已經回答過幾百回關於生食汙染和甜味所造成血糖升高的問題,這些問題和減肥十次還繼續想減肥的念頭一致,是沒有更換視窗,是永遠用相同的方式解決相同的問題。

 

「重要且困難的工作一向不是去找到正確答案,而是找到正確的問題。」,這是彼得杜拉克的簡單提醒,連結自律和養生是在疾病的大海中搜尋救生筏的心得,所有問題都在生活中,也都在身體的邏輯脈絡中。試圖透過身體以外的途徑解決身體內部的問題,這是早早被破解的邏輯謬誤,可是卻存在於大多數人的意識層級內。意思是我們的問題和答案完全不在同一個時空中,除了接受謬誤的教導,人們被迫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去圖利少數人的意念。

 

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提出很有創意的見解,來自於看到問題背後真正問題的思考。人才是真正問題所在,不再思考是提問不精準的問題所在,拒絕思考則是不斷放大傲慢的一種偏執,生病則是集結這一切問題的最終結果。

 

(知道答案對於在校求學有幫助,知道如何提問在生活中會提升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