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面之詞

 

稍微對政治有所關注的台灣人都知道有所謂綠媒和藍媒,代表言論傾向某個政黨的媒體。

意識形態強烈的國人選擇自己中意的媒體,不喜歡的不看也不聽。

選擇是自由,選擇自己中意的也屬個人自由,可是選擇不知道真相可能就不是你所願意。

在各說各話的政治語言中,或許支持者寧可選擇不知道真相,可是攸關生命安全的事項,不會有人願意只聽到一面之詞。

 

如果在疫情惡化各國都急需疫苗之際,出現一家對於疫苗的安全性提出質疑的電視媒體,他們的處境會如何?

對疫苗有質疑不應被貼上反疫苗,疫苗的安全性如果有顧慮,民眾有權利質疑。

疫苗採購成為政治攻防的議題,民眾或許見怪不怪,既然雙方都支持打疫苗,他們爭吵的內容顯然不為我們所關注。

民眾需要教育,民眾需要知道為何要打疫苗,只有官方說法,對於接受針劑的民眾不盡公平。

 

生病的人通常只聽到一位主治大夫的意見,很有可能第二意見才是逆轉病情的關鍵。

「病可能是醫出來的」,摘錄自三位醫師所共同撰述的《過度診斷》。

「可能」是一種保守的說法,在龐大的醫療體系中,合理研判「可能」已經是一種鋪天蓋地的現象。

我長久從身體自癒力的根基反觀醫療的處置,深度同情每一位透過看門診處理身體症候的人,包括我最親愛、最終承受疫苗傷害的妻子。

 

民眾對於身體自癒力的信任度很薄弱,應該說樂觀和相信就是療癒是否施力的軸承,可是我們都太熟悉來自醫療非刻意的恐嚇。

一個確診訊息和一個正念的療癒方向不同,大家都寧可把自己和家人丟進充滿擔心害怕的磁場中,解決病痛只有醫療一個方向和唯一的治療路徑。

不論病毒的威力多麼嚇人,人體的免疫力莫非都在混水摸魚?

民眾都只想聽那一個聲音,號稱專家的說法,問題是要聽哪位專家的說法呀?

 

說「聽身體說」,很多人聽不懂,說「和身體溝通」,更是一頭霧水。

深度閱讀《為什麼要睡覺》,你一定會領悟身體的原始設定多麼令人嘆為觀止。

深度閱讀《糖尿病大解密》,你將驚覺認知幾十年的慢性病觀點竟然只是一面之詞。

市面上足以翻轉認知的書籍可以堆成一座山,只可惜民眾只選擇相信一面之詞,而且都不再相信閱讀。

 

談到閱讀,我們再回到《過度診斷》這本書,思考所有過度診斷所製造的社會資源浪費,不僅耗費醫療成本,也折磨病患的生活品質。

你一定有在醫院大廳排隊結帳的經驗,我們都甘願給付毫無議價空間的醫療花費,感覺健保制度已經爭取到很多補助。

只是,在所有絡繹不決的甘願中,相信可以整理出比例不低的非必要社會資源浪費。

這一波疫情所牽動的經濟變動不說,疫苗採購和全民施打所投注的人力物力成本,是必要還是浪費,就讓時間來驗證。

 

台灣即將有「國民法官」的設置,降低了法官或檢察官容易採信一面之詞的機率。

一言堂仍存在於企業中,或者家庭中,擁有發言權的一方經常是掩蓋真相的一方。

檢察官很可能在間接證據的說服下,主觀認定被告犯罪的事實。

很多國人以好國民的姿態接受疫苗的施打,沒有機會聽到更客觀的疫苗風險評估。

 

我們談的不是反對不反對疫苗,是要認清事實,知道真相是你的權利。

至於真相何在,每個人都必須聽完第二意見,甚至第三意見。

探討疫苗真相不是製造危言聳聽,民眾在接受已經打疫苗的事實之後,必須自行善後。

棘蛋白在身體內生成的機制以及可能的後續發展,每一位打過疫苗的民眾都必須深入,再深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