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免疫製造》未使用文章之二十 腸道菌相、菌腦腸軸與免疫系統
腸道菌相、菌腦腸軸與免疫系統
小時候問醫生父親身體為何會有奇特的痛覺,他一律回答那是神經痛,有答案等於沒答案,因為沒聽懂就是沒聽懂。
只有問及腹腔內的動態,父親說那是大便在移動,對於腸道的初概念就是提供給食物廢物移動的空間。
器官之間的聯繫有賴內分泌系統的激素訊息,有時候也仰賴神經系統來傳遞訊息,稍加研究,發現幾乎所有內臟器官都存在兩套聯繫管道,有些對內,有些對外,前者屬於內部通訊,後者屬於異常提示。
腸道何時才確認屬於身體的意識中樞,相信證據都在近百年之內陸續被撰述,我閱讀過的資訊中,美國百年前的一位外科醫師曾經記錄他的發現。
這位經常解剖大體的醫師觀察到腸道有通往各個器官的神經網絡,他直覺這裡是關鍵的資訊彙整中心,如今已經有學者把腸道比喻為國安局。
我們今天除了認知腸道的重要角色,也知道腸道裡面安置了號稱是另外一個器官的一群微生物,過去稱「腸道微生物群(Microbiota)」儼然一個器官,如今我們說細菌形成我們身上的一個重要的器官。
這個器官在我們身上配置的典故,必須追溯到多細胞生物開始在地球上繁殖的時代,可以從寄生和宿主之間的關係談起,重點是雙贏,彼此都有好處。
細菌叢宿主身上獲取食物,知恩圖報之餘,牠們負責維繫腸道生態平衡,和免疫系統聯手組成防禦武力。
雙贏的基礎一旦被破壞,雙贏有可能轉成雙輸,忽視細菌角色的觀點不斷延展的結果,細菌輸,人體也輸。
嚴格說,每一位現代人的腸道都是醫藥生態的觀察家,不是藥物侍候,就是疫苗入侵。
我長期就在記錄何謂知道,知道兩個字就包含了知和做,知道細菌重要的人同時進行破壞菌相的行為。
我們太熟悉似乎有答案卻完全沒有解答的世界,醫藥產業必須承擔起顛倒視聽的責任,我父親所謂的神經痛就是失敗教育的示範,類似死背考古題,選擇題是非題考滿分,滿街都是空有學歷卻沒學識的學者。
民眾不懂如何維繫免疫系統,因為他們所學到的強化管道就是打疫苗,走進排隊打疫苗的隊伍中,除了恐懼之外,沒有人有想法。
有機會追問你所熟悉的醫師,問題都從「為什麼」出發,聽聽他不知道的部分,他怎麼回答。
如果你知道你比醫生還懂,你當然就不需要請教他,其實不是你比他懂,是你的身體比你的醫生還要專業。
請教你身上的菌腦腸軸,這是你身上負責資訊聯通的超級系統,你的每一次憤怒都有記錄,你的每一次歡喜也都被記錄下來。
我個人的心得,熟悉身上的菌腦腸軸,必須先尊重身體的晝夜節律以及時間軸紀錄,經營腸道菌相的同時,別忘了同步執行限時飲食。
過去的養生觀念是身體需要什麼給什麼,現今的養生概念改成身體想做什麼就做身體想做的事。
我最常分享的身體立場總結在身體不希望你時間到了就吃,這是區分大腦立場和身體立場的關鍵分野,吃多半是大腦的驅動,不是身體的意思。
繼續總結人類世界好幾波的認知誤解,脂肪的誤解連結到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誤判,卡路里概念的誤解導致人類在餐桌上耗損了不少腦細胞。
針對細菌的誤解已經超過一世紀,和細菌綁在一起的誤解就是對於免疫系統的陌生,畢竟不認同細菌的角色就無從認識免疫系統。
吃與消化形成現代人的基礎免疫迷失,忙與不睡覺繼續擴大免疫系統的潰散,疫苗與藥物守在善後處置的範疇,現代人永遠走不出健康的迷宮。
愚弄自己,也愚弄了民眾,這不是醫療產業的初衷,可是聚焦錯誤的結果,就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剪不斷、理還亂。
認識免疫系統不應停留在「知」,要有「做」的驗證。
不宜專注在「吃」,要有定期定時「不吃」的演練。
「健康很重要」和「睡眠很重要」都不能停留在認知,必須經由自律醫要演練成信念。
「和身體互動」是必修學分,「和身體對話」之後熟悉「和免疫力對話」。
民眾不一定要精通「免疫學」,有心學習者可以閱讀細菌相關叢書,閱讀得夠深入,就有機會融通細菌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共生關係,而免疫系統的貫通就從腸道生態的基礎延申。
醫藥世界繼續強化用藥和疫苗的價值,只是徒增身體意識覺悟民眾的輕視和厭惡。
人體是進化的極品,認清事實之後,看清人性這齣戲會如何演下去。
免疫系統的設定中,沒有疫苗的角色,也沒有必須仰賴疫苗辨識病毒的絕對必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