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對哪一科還有需求?
辦公室大樓電梯在三樓開啟,看到排排坐等候看診的病人,男女老少都有,那是皮膚科,是我堅信永遠不會產生需求的科別。
搭公車經過南京東路五段麥帥橋下,那裡有一條市場街,巷子裡面有一家診所,是我太太之前工作超過20年的地方,每次經過腦袋都有些微的反應。
我太太非常信任這位家庭醫學科的林醫師,我對他的臨床經驗也不懷疑,只是林醫師還是會開立一些頗具爭議的藥物。
「爭議」當然是從我個人的思維立場,對身體有害就是爭議點,身體不需要是關鍵點,可是醫生有他的思考邏輯,也有他開處方的立場。
傳統分科從小兒科和內科化身成為家庭醫學,因為需求量最大,每一個都市鄉間到處都有這樣的診所,這種診所就近照顧民眾的健康需求。
和皮膚科一樣,我相信自己不會有踏進這種診所的機會,醫生能做的,我所信任的身體都會做。
好久沒有去眼科診所看眼睛,從我同學轉任台安醫院眼科主任後,看眼睛找自己同學,我也介紹很多朋友去找他,帶母親和妻子去治療眼睛。
我這位同學姓黃,他很聰明,我指的是選擇眼科,學生時代就很用功讀書的他,擔任眼科醫師的專業度不在話下。
黃醫師也許沒預料到藍光的傷害,眼睛有醫療需求的人口高度攀升,這種現象是我們讀書的時候無法想像的。
眼科是我的需要,可是真有找眼科醫師的需求,我有點想去找黎醫師,就是在疫苗講座彈奏吉他的那位醫師,因為他對於疫苗的觀點和我們一致。
我目前需求度最高的治療是牙科,進入熱鬧的台北市東區,從忠孝敦化一號出口轉進羅馬大廈,我的牙醫師好友就在九樓開診所。
我在服兵役期間結識周醫師,一路看著他的事業蒸蒸日上,從小燕姐的專任牙醫師到幾乎有一半的演藝人員都找他看牙,可以從最重視門面的藝人研判周醫師的功力。
經常開車前往羅斯福路,因為蔡醫師診所距離台電大樓捷運站還有一段路,爭取時間是我的考量,不時會在下診後留在診所和蔡醫師聊天。
蔡醫師開的是骨科診所,這是他早期的志業,可是病人的需求不斷更新蔡醫師的思考版圖,成為全科醫師不是蔡醫師的藍圖,卻是他的責任。
骨科診所最顯著的特色是病人的年齡層,連我都不敢信誓旦旦說不會去找骨科醫師,實話是除了眼和牙,還有哪一科難得倒蔡醫師的?
除了婦科外,眼科、牙科、全科是我所認知的分科,我現在想把思考交給閱讀至此的你,你首先想到哪一科是我沒提到的?想想距離你家最近的那家診所,或者想到你最近去過的大醫院那一科,有答案了嗎?
你掛過睡眠障礙門診嗎?或者,你掛過新陳代謝科?神經內科?神經外科?風濕免疫科?肝膽腸胃科?
我曾經陪我父親進出台大醫院好一陣子,掛的是精神科,實際上看的是睡眠障礙,過程中仔細聽醫師說的每一句話,這些經驗導致我全然否定精神科的用藥,當然還有存在價值。
文章的最後,我願意肯定另外兩種科別,除了我經常在文章和課程中提到的心理諮商外,就是復健科。
復健科的市場是我在蔡醫師診所的領悟,也是自己進入中年後的身體反饋,深覺現代人的活動量和身體實際需求不成比例,復健是中老年人需求量很高的一種專業。
可是在進入復健科門診的需求之前,不如有計畫的去健身房找教練指導,生活中有一起運動、打球、爬山踏青的同伴。
在醫院的廣大需求中,我們似乎都意識到老人化社會的降臨,如果你今年40多,應該還有照顧上一代的責任在,如果你已經過50,要規劃的應該是健康該如何自理。
你對於醫院還有遐想嗎?我的意思是你覺得未來會需要仰賴醫療來照顧嗎?一旦這種想法還在,你的養生計畫就不完整,甚至完全缺乏執行力。
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,這是我從現代人的意識領空逐漸領悟的比重,我領悟到唯有把自己的後路砍斷,才會義無反顧的前進。辛苦一輩子,退休之後,每天都往醫院跑,這是多少人的生命寫照,這,真的是你要的人生?
(圖片是周醫師和我)